我来回答



hrpa
风云使者
乐舞的起源以及古代著名的乐舞都是什么?  
 无悬赏 |  浏览次数:8556次  |  此问题已结束

乐舞的起源以及古代著名的乐舞都是什么?



tianbikai
tianbikai
圣天使
回答于:2013/1/24 9:51:00

关于乐舞的起源,都可以追溯到对神的赞美。早在五帝和商周时期,以具史诗性的乐舞的形式出现。黄帝时期有乐舞《云门大卷》;尧帝时期有乐舞《大咸》;舜帝时期有乐舞《九韶》;禹帝时期有乐舞《大夏》;商汤时期的乐舞《大濩》;周武王时期的乐舞《大武》。这六部乐舞也被称为“六代之乐”,归为雅舞,多由良家出身的舞生表演,分文武两类。它们有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用来教化贵族子弟。因年代久远,我们无从知道它们的真实面目,但是从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中所记载的吴季札在鲁国观乐舞的赞叹中可略知一二。 仅在《吕氏春秋·仲夏记·古乐》一篇中,就有这样三则故事:帝颛顼在登上帝位的时候,听到四面八方熙熙凄凄锵锵的风声很好听,就命令部下“飞龙”仿效八风之音创作了《承云》,用来祭祀天帝。

到了帝喾的时候,他则命令臣下“咸黑”创作《声歌》——《九招》、《六列》、《六英》。又命令“倕”创制了鼙、鼓、钟、磬、吹苓、管、埙、篪、鼗、椎、锺等乐器,吹打起来,十分动听,引来凤鸟锦雉随之起舞。帝喾很高兴,就用来歌颂上苍的功德。而尧则命“质”作乐,“质”模仿山林溪谷之音制作了乐歌,又用麋鹿的皮蒙在土缶上作成鼓敲打起来,还重击轻打石刀石斧,模仿天帝玉磬的声音,以致百兽随乐起舞。

而关于乐舞的产生,在《诗经·毛诗序》中还有这样一段话,“诗者,志之所之也,在心为志,发言为诗,情动于中而形于言,言之不足,故嗟叹之,嗟叹之不足,故咏歌之,咏歌之不足,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舞蹈呢,实在因为仅仅是说话还表明不了心意,嗟叹也不能充分的表达情感,甚至咏歌仍嫌不足,不知不觉中就手舞足蹈了。而我们看诗三百篇中,又有哪一篇不能用乐舞的形式来表现呢。

《左传》中说,国之大事,在祀在戎。这个祀,指的就是对上天与祖宗的祭祀,而在祭祀中表演大型庄重的乐舞则是祭祀仪式中极其重要的一部份。后人在欣赏《诗经》中颂的诗篇时,还可以想像那盛大乐舞表演时的庄重古朴。

襄公二十九年,吴国的公子季札访问鲁国,请求观看周朝的舞蹈。当他观看舞《大武》时,说:“美哉!周之盛也,其若此乎!”观看舞《韶濩》时,说:“圣人之弘也,而犹有惭德。圣人之难也。”观看舞《大夏》时,说:“美哉!勤而不德,非禹,其谁能修之?”观看舞《韶箾》时,说:“德至矣哉!大矣,如天之无不帱也,如地之无不载也!虽甚盛德,其蔑以加于此矣。观止矣!若有他乐,吾不敢请已!” 也就是说舜帝时的乐舞《韶箾》中表现的舜帝的盛德已大到象天那样无所不覆,象大地那样无所不承载!达到了顶点。尽善尽美观赏到此达到止境了!即使还有别的乐舞,公子季札也不敢再请求观赏了! 昔日孔子在齐国听舜帝时代创作的乐舞《韶》乐后,“三月不知肉味”,感叹道,“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”。又说《韶》乐是“尽美矣,又尽善也。”而为赞扬武王伐纣的功绩而创作的《武》乐则是 “尽美矣,未尽善也。”也由此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孔子对乐舞的评判标准——尽善尽美。这些舞蹈都属于雅舞,还有[[八佾]等。民间祭祀的巫舞、傩舞等,见于楚地。



1 共2条记录,分1页